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推普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现在各地普遍出现的一个窘境,是青少年普通话越说越好,但大多失去了讲方言的能力。那么,让孩子们既讲好普通话又讲好家乡话,到底难在哪里呢?
传承方言学校有责
昨天优配资,沪上某九年一贯制学校召集1至6年级孩子同上一堂活动课,邀请沪语爱好者与同学们一起学讲上海话。但据讲课老师的事先了解,学生中一大半是新上海人,即便是原籍上海的小朋友,至少有三分之二不会讲上海话。同样,新上海人家的孩子也基本上不会讲他们老家的方言。在推普周里开展学讲上海话的活动,学校坦言也是反复考虑的结果,如果连学校也不去做这项工作了,将来包括上海话在内的各地方言恐怕真要走向消亡了。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但这一政策并非旨在阻止方言的使用,而是要建立一种基于方言但超越方言的共同语言。事实上,现在方言的传承已到了危险的边缘。青少年从牙牙学语开始与家人交流主要是用普通话,上学后更是全程普通话,导致方言的使用人群存在着严重的断档现象。嘉定区融媒体中心主任播音员俞慧,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专职沪语播音员。她说,推普是为了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更方便人际交流,与在本土生活中使用方言、保留方言并不是对立面,两者不矛盾。就上海而言,传承好包括方言在内的本土文化,海纳百川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说普通话已成习惯
普及普通话主要体现在“三用语”,即会议公务用语、学校教学用语和影视广播用语。同时,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公开表示优配资,“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而且方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还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开展包括方言在内的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很大的成绩。目前,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保护传承已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两项语言工作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弘治说,很多家长发现,在家里就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坚持用上海话与孩子交流,但孩子仍不太愿意讲上海话,主要原因是他们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学校里,同学们讲的都是普通话,所以也就养成了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习惯。久而久之,方言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位置。
多种方式学讲方言
去年,有上海滑稽界名流提议,将来上海的中考可否引入“上海话考试”,“分数不要多,几分就足够了”。此举立即招致批评。因为,方言的传承绝不能走应试的道路,而且,强制性考方言也会损害考试的公平性。
据教育部介绍,随着社会对方言文化的更加关注,一些地方在课外传授方言知识等方面做了探索,如部分省市在中小学开设以传授方言知识为内容的课外活动。在上海,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已经广泛采用普通话、上海话的“双语”播报模式,许多中小学也鼓励学生“上课讲普通话、课余讲方言”。不少学校还成立了学讲上海话的兴趣小组,像浦东说书、沪剧、沪语童谣等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的表演项目也纷纷进入了校园,很多同学踊跃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王弘治说,如果遇到上海小囡讲“洋泾浜”上海话的情况也不必太苛责。综观近百年来上海话的历史,其实已经有过好多次的迭代了优配资,从语音到词汇都有了很大变化,所以才形成了所谓“老派上海话”和现在主流上海话的差异。只要青少年敢讲、能讲方言,这就值得肯定。
选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